|
《暗算》之后有《潜伏》,《潜伏》之后有什么?《黎明之前》!这是网上流行的“谍战剧接龙”新段子。30集谍战剧《黎明之前》前晚落下帷幕。在网上搜索关键词“黎明之前电视剧”,相关信息有30多万条。为何该剧会在大家普遍认为谍战剧已让观众审美疲劳时火热起来?据记者了解,《黎明之前》之所以口碑能超越《潜伏》是因为该剧借鉴了不少经典美剧,但也因为这样的借鉴,该剧被指有抄袭之嫌。
成也美剧
耗费脑细胞的剧情获肯定
2009年是国产谍战剧高潮年,继《潜伏》之后,有数十部谍战剧前呼后拥地纷纷登场。“狂轰滥炸”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,雷同、俗套也使谍战剧的口碑迅速跌落。但《黎明之前》的出现无疑是谍战剧迅速“退潮”后的又一次“涨潮”。与《潜伏》一样,《黎明之前》在地方台播出时并没有引起话题,但随着卫视首轮播出后,该剧赢得不少观众的好评。其实《黎明之前》的开播十分低调,电视台也并未对这部剧做过多的宣传,但是通过观众的口口相传,仅几天的工夫,该剧在北京卫视的收视率就从最初的3.9%升到7.8%,涨幅接近4%,飙升速度不亚于当年《潜伏》播出时。《黎明之前》也是北京卫视播放的影视作品中,收视率飙升最快的电视剧之一。
《黎明之前》为何会在谍战剧“退潮”的时候再度引起观众的注意?有观众评价《黎明之前》是一部“没把观众当白痴”的电视剧,因为观看时必须紧跟剧情,动脑参与,一不留神忽略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很可能不明所以,有点像加长版的“《无间道》+《十月围城》+《福尔摩斯》”,虽然剧集长达30集,但节奏紧凑,没有废话,镜头剪辑也非常干净。该剧导演刘江透露,这是因为编剧黄珂是侦探小说迷的关系,所以一定要把故事推到绝境,再把自己逼疯想招儿解救,剧本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个不断挑战智慧极限的过程。
昨天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教授尹鸿,他认为较之《潜伏》,《黎明之前》的做法有突破。因为《潜伏》采用了一些家庭剧、爱情剧的商业剧手段,真正好看的部分不全在谍战。《黎明之前》则是一部高纯度类型剧,戏剧性来自于构思,编剧把所有的前提假设做好,大家一起来斗智斗勇,这样观众也会跟着剧集一起投入,参与度高,“但同样,这也是它的收视率可能达不到《潜伏》高度的原因,完全靠观众对情节的参与带动收视,而不是跟着人物命运走,很考验观众的耐心。”
败也美剧
模仿痕迹过重遭遇质疑
《黎明之前》突破了国产谍战剧只会搞“阴谋”的瓶颈,多了“刑侦”色彩,不过也有不少细心的观众看出这部戏模仿美剧的痕迹有点重,可以说,它是将多部罪案类美剧中的经典细节加以修改借鉴,在满足1948年这个环境设定的前提下,打造出的一部 “高科技罪案剧”。有观众举例说,剧中人物谭忠恕请美国专家根据他们搜集到的关于卧底的初步资料,通过心理分析推测出该卧底是未婚单身男性,并由于长期承受压力很可能有某种成瘾的嗜好,这一情节与美剧《犯罪心理》颇有相似之处,在《犯罪心理》中,一群fbi探员通过点滴线索勾勒嫌疑人心理特征、生活习惯,从而破获凶案,并将这种分析技术称为“侧写”。此外,《黎明之前》中的情报处长齐佩林从美国同行那里打听到一种药物,对人静脉注射后能让其失去主观意识,进入“催眠”状态。齐佩林找来药物,对被捕的中共地下党代号“军师”的重要人物边日南实施了注射。这一情节在美剧《反恐24小时》中就有过。
对于有声音质疑《黎明之前》模仿美剧痕迹太重,该剧男主角吴秀波表示可能导演有借鉴,但这部剧也有自己的特色在里面,《黎明之前》的突破在于情感层面上的立意更深刻,“最后结局也是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,所谓办公室政治其实就是人性的弱点。间谍机构里的人情、人性有一种挫败感,所以这里面不仅有智商还有情商的问题,这跟信念、理想没关系,但它是人性最基本的东西。” |
|